
秋日的午后,金山石化街道九村老年活动室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。20多年来,这里的读报小组雷打不动地在每周三相聚。不过,与传统印象中老人们捧着报纸安静阅读的场景不同,如今的活动室里,有人排练新曲,有人在宣纸上挥毫画下墨竹……“咱们这个读报小组啊,早就‘升级换代’啦!”72岁的组长杨小弟笑着告诉记者,眼角堆起的皱纹里满是自豪。

这个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读报小组,成立于2018年。最初只是七八个退休老人聚在一起,分享报纸上的新鲜事,如今已有20多名成员。杨小弟从2023年开始担任组长,见证了小组的每一个成长脚印。“最早就是读报、讨论国家大事众诚速配,后来发现光是读报,留不住年轻人——虽然我们说的‘年轻人’也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。”
转折发生在两年前的一个下午。随着活动的开展,成员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读书读报,这时报上的一则歌手选秀新闻引起了富利民夫妇的话头,富利民聊起年轻时候自己也上过电视的歌曲比赛。于是,在大家的热烈邀请下,夫妇俩当场即兴演奏了一曲《茉莉花》。没想到正是这个表演,彻底打开了在场老人们的回忆,从琴棋书画到歌舞奏乐,大家进行才艺展示。不久后,富利民首堂书画课开课,原本准备的五套笔墨纸砚不够用,又紧急添置十套,才满足了老人们的热情。

同样,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让这个传统读报小组面临挑战。危机也是转机,小组核心成员决定主动“触网”。他们在子女的帮助下建立了微信群,不仅用来发布活动通知,还成了分享学习成果的线上展示。“现在我们每个成员都会在微信群里发自己的画作、演奏视频,还会互相点赞评论。”杨小弟介绍道。
随着小组影响力的扩大,他们的活动不再局限于文艺自娱。前不久,社区计划就垃圾分类、楼道堆物、街面卫生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,读报小组主动承接了征集居民意见的任务。他们不仅通过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收集建议,还利用微信群发起线上讨论,其中“垃圾分类非接触改造”等建议被居委会采纳。
“这些老年人对社区的感情最深,也最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。”石化街道九村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周玉书表示,“读报小组转型后,实际上成了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。”今年重阳节,读报小组的文艺活力迎来了一次集中绽放。小组成员沈老师主动担纲指导,带领大家排练经典老歌《南泥湾》,从气息调整开始练习,老人们学得专注又投入。演出当天,熟悉的旋律在社区响起,清亮的歌声不仅唤起了在场老人的青春记忆,更吸引了周边小区的居民慕名而来,将节日的热闹气氛彻底推向高潮。

“转型不是放弃,而是更好地传承。”杨小弟一语道破了小组转型的真谛。传统的读报环节从未消失,而是与时俱进,聚焦于成员们最关心的养生、养老等实用主题,让老传统焕发出新价值。在他的手机里,精心分类保存着小组成立以来的上千张照片——从最初的围坐读报众诚速配,到如今文艺汇演的精彩瞬间。这些数字记忆,已然成为一部记录着热爱、岁月与成长的时光档案。
富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