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人民网-山东频道金顶配资
人民网“行进中国”山东调研采访团
清晨的阳光洒落在山东青岛市崂山区,山海之间的轮廓被渐渐点亮。一栋百余米高的建筑矗立其间,在晨曦中闪烁着金属光泽——这是全球首座“超阶零碳”建筑,它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“呼吸”,与周围环境进行着持续的能量交换。
全球首座“超阶零碳”建筑在青岛市崂山区启用。 张进刚摄
作为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总部,这栋大楼于2023年5月启动建设,2025年3月正式竣工。建筑面积约4.3万平方米,共23层,日均用电量约6000度,却实现了100%绿电自给自足。
建筑的东、西、南三面外立面覆盖着一体化设计的光伏玻璃幕墙,犹如一件“发电外衣”。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介绍,这层幕墙能够持续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,日发电量达1500度,可满足整栋楼约25%的用电需求。凭借这层“呼吸表皮”,每年可减碳近500吨。
大楼的底部还隐藏着另一项创新:由退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成的“梯次储能系统”,堪称整栋建筑的“能量肺叶”。这些电池每天完成一充一放,不仅吸纳光伏盈余电力,还能在电价低至0.22元/度的深谷时段储存电网中无法消纳的绿电,供给高峰时段或阴雨天使用,极大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每一辆停入大楼的新能源汽车,都可变身建筑的“移动充电宝”。当车辆通过自动泊车系统就位金顶配资,充放电机器人便会自动对接,完成毫秒级安全诊断,实现车辆与大楼之间的智能双向供电,极大拓展了建筑的“呼吸边界”。
光伏发电、梯次储能与电动汽车双向互动,三者协同运作,构成一个完整的能源生态,让建筑仿佛拥有生命般的能量循环体系。
走进大楼,智能化气息扑面而来。2.4万个传感器如“神经末梢”,实时采集环境数据,自动调节能耗——员工刷脸进入,电梯已静候指定楼层;办公区的灯光和空调依人而动,实现“人走灯熄、人来风起”。
这座建筑的诞生并非偶然。早在2014年,当电动汽车在国内尚未普及时,崂山区便以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布局充电网络。特来电正是从那一年孵化而来。前瞻性的战略眼光,为如今的零碳实践埋下了种子。
创新的“呼吸”,并不止于这一栋楼。
距大楼三公里外,巨峰光学医疗器械产业园内,另一场能源革命正在酝酿:国内首条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即将投产。这项由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研发的技术,可实现6-10分钟快速充电,并支持高达1200公里的续航里程。
巨峰光学医疗器械产业园。 青岛市崂山区供图
它与“会呼吸”的大楼形成巧妙呼应——在大楼地下的智慧车库,极速泊车系统与充放电机器人协同运作,实现“停车即充放、离车即并网”的无感能源交互。
这一切智能运行的背后,是崂山区整个AI产业生态的有力支撑。截至目前,全区已集聚人工智能企业280余家,产业规模达350亿元。AI不仅在实验室,更在真实场景中“活”了起来:在一汽大众青岛工厂,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参与车辆质检;赛飞特的“AI+质量检测”系统借助机器视觉精准识别零部件瑕疵;“北冥智渔”养殖大模型则通过算法实时调控水温与溶氧量,赋能传统渔业转型。
“人工智能必须与实体产业结合,否则就是空中楼阁。”崂山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强调,“我们鼓励AI企业走进工厂、走进园区,去解决真问题、服务大场景。”
正是这些遍布区域的AI“火种”,为零碳大楼的智能运维提供了坚实底座。
在崂山区,创新从来不是单打独斗,而是一场系统性的协作。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、虚拟现实创新中心等平台相继落地;中国海洋大学、中国科学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30余家高校与科研机构长期扎根。最新发布的《崂山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5-2027)》,更明确将具身智能、垂直大模型、海洋AI列为重点赛道。
“平台—企业—孵化载体”三级创新体系,推动技术、人才、资金与政策链深度融合,形成持续迸发的创新生态。
这座“超阶零碳”大楼因而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建筑,更是崂山区创新生态的一个缩影。所有的创新要素编织成网,一个个如超阶零碳大楼般的节点自然生长、彼此赋能。
在更广阔的意义上,它更像一扇窗口——透过它,可以看到一座城区如何以长期的创新定力与系统协同金顶配资,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,稳步输出高质量的发展答案。(乔姝)
富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